
|
颐和园
精装明信片(18张)
ISBN:880069-656 |
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部,距市中心约15公里,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,堪称中国皇家古典园林之首。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,乾隆十五年(1750年)扩建,名清漪园。后改称今名。全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。占地290万平方米。其中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/4。万寿山前的建筑群是全园精华之处。佛香阁高41米,建筑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,是颐和园的象征。万寿山下昆明湖畔,长728米,273间的彩绘长廊将政治区、生活区、游览区连为一体。昆明湖景点有西堤、东堤、十七孔桥、南湖岛、知春亭、铜牛等。万寿山的后山、后湖,极具野趣之特点。园内还有座仿照江南园林修建的园中之园——谐趣园。1998年,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 |
 |
 |
万寿山南坡的建筑因地构筑,设计巧妙。山屏于北,水拥于南;山取水秀,水借山幽。 |
石舫又名清晏舫,是一座临水而建的船形厅堂。舱楼内花砖铺地,窗上镶嵌五彩玻璃,顶部以砖雕装饰。 |

|

|
十七孔桥飞跨于南湖岛与东堤之间,由17个券洞组成,因此得名。桥栏上共雕刻有544只石狮子,形状各异,精美生动。 |
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岸的一个小岛上,四面临水,每年春回大地,这里冰开雪化,群柳吐新,春意先知。 |

|

|
苏州街始建于乾隆年间。布局摹仿江南水乡集市又兼有京都商业特色,是专供帝后消闲游玩的场所。 |
万寿山后山上,有一组大型藏传佛教建筑。建筑群仿西藏桑耶寺而建,融有汉族建筑风格。 |

|

|
仁寿殿是颐和园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,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在此坐朝听政、接见外国使臣。 |
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一座拱桥,拱高且薄,下可行船,因其外形酷似玉带,故名。清代帝后乘船由昆明湖去玉泉山,便取此桥下作为水路通道。 |

|

|
十七孔桥东端,一只铜牛卧伏在雕花石座上,是为“镇压水患”而设。牛背上有用篆文刻铸的《金牛铭》。 |
南湖岛东连十七孔桥与东堤接壤,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。它四面环水、视野广阔、八方佳景一览无余,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。 |

|

|
宝云阁,又叫铜亭,全部用青铜铸成,重207吨,高7.55米,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,极为精美。是喇嘛为帝后祈祷念经的场所。 |
谐趣园内亭、台、堂、榭,环水坐落,百间游廊串联相通。每到夏季,荷花吐艳,花香扑鼻。 |

|

|
德和园为三进院落,主要由大戏台、颐乐殿和庆善堂等组成,是一组专供看戏用的建筑群。 |
佛香阁为塔式宗教建筑,始建于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,后被英法联军烧毁,光绪十七年(公元1891年)重建而成。 |

|

|
佛香阁因山而建,高大辉煌的建筑与婉约秀美的长廊垂直相交,不仅气势磅礴,而且衬托出长廊的多彩多姿。 |
清咸丰帝之妃,姓叶赫那拉,满族镶蓝旗人。咸丰二年(公元1852年),被选入宫,封兰贵人。 |

|

|
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,正中设三门洞,中门专门为帝后出入,又称“御路门”。 |
长廊蜿蜒曲折,移步换景,是一条五彩画廊,每根梁枋上都绘有苏式彩画,人物故事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《红楼梦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等。 |